《回音室》:从中国传统画论的传播看思想的流转与往复
《回音室》其书是“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”丛书的其中一部,这个计划的宗旨是将艺术史和理论思考联系起来,以推动学术的发展和各地学者之间的交流,而本书则脱胎于艺术史家,牛津大学教授 Craig Clunas(柯律格)于2019年在北京举办的讲座。
在本书中,柯律格以中国古代南齐画家谢赫的画论“六法”为切入点,以“六法”由中国译介到西方的“远游”和“回返”为研究路径,探讨在情感的“东方”和理智的“西方”二元对立的思想域场当中,思想和观点在何种程度上互相形塑和影响,同时在思想的传播过程和路径当中,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,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,这些思想所蕴含的信息在何种程度上被误解,被重新诠释,并且在回流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新的变化。
正如柯律格于书中引用某位评论人士的言论:翻译的过程本身或可被理解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暴力,一种同战争一样的暴力。抛却“东方”与“西方”固有的文化差异,如何更加有效地结构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方式,怎样准确描述和分析特定的历史情境,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具体的时代,人物以及事件当中,从蛛丝马迹中寻找思想和观点的渊源流变,以确定思想在转译过程中发生变化的锚点。
“当最初的思考或意见在作者之间来回传递时,它们被夸大为确定的事实,一位作者的断言构成后来另一位作者进一步猜测的基础。”
在谢赫的“六法”的传播过程当中,曾经出现过几个不同的翻译版本,从最早的夏德的德语版本,到冈仓天心作为一个跨国背景的日本艺术史家的英语版本,不同的侧重点以及翻译的差异都对“六法”本身的理解产生了分歧。尤其是对于其中的第一条“气韵生动”的翻译,各个版本都莫衷一是。尤其英语版本更是惹来了钱钟书老先生的嘲讽,言其从根本上便偏离了谢赫的本意。
而由“六法”这一点扩展开来,一直扩展到对中国绘画艺术史的重新划分,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位和理解,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看待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角度和视野,在与西方的绘画艺术进行同时期的比对和欣赏的同时,也对不同风格的艺术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脉络的把握。
以往对于艺术史基本止步于时代,流派,作者,作品,风格,以及渊源流变的机械了解,这本《回音室》则打开了一扇新知识的大门,对于中国艺术史,乃至其他所有学科的学习与深化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维框架。
柯律格教授从谢赫的“六法”如何通过异域人士传出中国,在传播的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误解和诠释,乃至又从外域以另一个形态回归本土。观念与思想如何在不同的土地与社会当中回环往复,形成题目中所说的“回音室”,无论是考据之精细,还是切入点的精妙,亦或是推论的严密,都非常之难得,极具说服力。
作者简介:
柯律格(Craig Clunas)
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,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。曾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长期从事策展和研究工作,并先后任教于萨塞克斯大学、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牛津大学。其研究和出版活动主要围绕明代中国,同时也涵盖20世纪及当代艺术。已出版的专著包括:《长物: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》《蕴秀之域:中国明代园林文化》《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》《雅债: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》《藩屏: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》等。
延伸阅读:
《羊奶煮羊羔》:一场荒诞的文学狂欢,揭示人性的真相
在当代文学的舞台上,尤里·波利亚科夫(Yuri Polyakov)以其独特的讽刺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,成为俄罗斯文学界...
《我想这样被埋葬》:香农·李·道迪对生命尽头的深情独白
关于香农·李·道迪(Shannon Lee Dawdy)的具体信息似乎并不广泛存在于公开资料中,这可能意味着她是一位新兴...
《布鲁克王朝》:一段东南亚传奇历史的深度剖析
史蒂文·朗西曼(Steven Runciman),英国著名拜占庭史、中世纪史专家,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叙述风格闻名...
《哲学塑造的世界》:从柏拉图到数字时代,探索哲学的力量
哲学,这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,常常被人们视为象牙塔中的抽象思辨。然而,斯科特·索姆斯的《哲学塑造的世界:从柏拉图到数字时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