士变:解码近代中国思想巨变的关键钥匙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些转折看似悄然无声,却足以重塑一个文明的命运。罗志田教授新著《士变:近代中国的思想转折》正是这样一部力作——它以“士变”为轴心,深入剖析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知识阶层与社会秩序的根本性裂变,揭示了“士治”如何瓦解、“士人”如何蜕变为现代“知识人”,从而勾勒出近代中国典范转移的深层逻辑。

《士变》由商务印书馆于2025年10月重磅推出,全书526页,精装32开,是罗志田继《权势转移》之后又一思想史扛鼎之作。如果说《权势转移》聚焦的是制度与结构层面的变迁,那么《士变》则更进一步,将目光投向人心、价值与文化认同的剧烈震荡。书中指出:近代中国并非简单的“西化”或“现代化”过程,而是一场“旧渐去而新未立”的过渡时代,其核心动力之一,正是传统士人角色的崩解与重构。

罗志田敏锐地捕捉到,“士”在中国古代不仅是四民之首,更是维系“小政府、大社会”秩序的精神支柱。他们以“道”自任,承担“化民成俗”之责,在县以下形成以士绅为中心的自治网络。然而,随着科举废除、帝制终结、白话文运动兴起,士的制度性来源被切断,其精神根基亦遭动摇。“闻道”让位于“求知”,“修身齐家”让位于“启蒙救国”,士人从秩序的维护者转变为激进的批判者,甚至将“革命”视为建设的手段——这一转变,正是“士变”的本质。

尤为新颖的是,罗志田并未将“士变”简单归因于西方冲击,而是将其置于“天变—士变—民变”的整体框架中审视。他指出,当“天下”观念被“国家”“社会”“世界”等新概念取代,“道出于二”成为共识,士人原有的宇宙观与伦理体系便难以为继。康有为仍以公羊学为根基谈变法,陈独秀却已高呼“打倒孔家店”;严复忧心“中体西用”之虚妄,章太炎警惕“暴起即堕”之危机——这些思想交锋背后,实则是士人群体在身份迷失中的挣扎与调适。

更值得深思的是,《士变》揭示了“国进民退”的历史趋势如何加速了士的消亡。清末立宪名义上提倡“自治”,实则强化国家对基层的控制;民国以后,城市化浪潮使知识青年纷纷离乡,乡村失去士绅引导,沦为“有民无士”的真空地带。李大钊曾痛惜:“农村中绝不见知识阶级的足迹,也就成了地狱。”这一观察至今仍具警醒意义。

《士变》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,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。在一个价值多元、身份流动的时代,我们如何理解知识分子的责任?如何重建公共精神与文化认同?罗志田没有给出简单答案,但他以宏阔视野与细腻笔触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近代、思考未来的窗口。

本书语言凝练,逻辑严密,既有理论深度,又具叙事张力,适合历史学者、人文读者及关心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各界人士阅读。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:“美丽的梦不仅可以憧憬风雨之后的晴朗,也可能因为走的人多了,便走出一条路来。”《士变》正是这样一条由思想铺就的道路,引领我们穿越历史迷雾,重新认识那个“乱而不定”却又孕育新生的中国近代。

现新华文轩网络书店现货发售,定价88元,7.1折仅售62.56元,全新正版,快递直送。读懂近代中国,不可不读《士变》。

延伸阅读:

士变:解码近代中国思想巨变的关键钥匙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些转折看似悄然无声,却足以重塑一个文明的命运。罗志田教授新著《士变:近代中国的思想转折》正是这样一部力...

KB199
2025年11月12日
《羊奶煮羊羔》:一场荒诞的文学狂欢,揭示人性的真相

在当代文学的舞台上,尤里·波利亚科夫(Yuri Polyakov)以其独特的讽刺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,成为俄罗斯文学界...

KB199
2025年2月2日
《自恋与服从》:透视当代社会的心理镜像

伊索尔德·沙里姆(Isolde Charim),一位才华横溢的奥地利哲学家和自由记者,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笔触,在当...

KB199
2025年2月2日
《我想这样被埋葬》:香农·李·道迪对生命尽头的深情独白

关于香农·李·道迪(Shannon Lee Dawdy)的具体信息似乎并不广泛存在于公开资料中,这可能意味着她是一位新兴...

KB199
2025年2月2日
《布鲁克王朝》:一段东南亚传奇历史的深度剖析

史蒂文·朗西曼(Steven Runciman),英国著名拜占庭史、中世纪史专家,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叙述风格闻名...

KB199
2025年2月2日